不减唐人高处在,能写悲秋兴象妍-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2/07

12:4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经典引读

不减唐人高处在,能写悲秋兴象妍

柳永其人及其词之风格

2025-02-07 12:45:2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1版 经典引读

   叶嘉莹讲授

   陆有富整理 于家慧审校

  有人曾经谈到,柳永的词有两种:一种是雅词,一种是俗词。一般人的批评,认为他的俗词是不好的,认为他的雅词是好的。赞美他雅词之好者,认为是“不减唐人高处”,就是说不低于唐人的高处。其实柳永的词,当然可以分成俗词和雅词两种。写男女之情的,中国传统士大夫认为其鄙俗淫邪,写出来是不正当的。那么雅词呢,当然是柳永所写的所谓“羁旅行役”之词。其实柳永的词有一个特色,他常常在羁旅行役之中写离别怀思,而离别怀思里边,写的也是儿女之情。雅词俗词,他各有成就。

柳永的为人

  首先要关注柳永的为人。一是他生在士大夫家庭,所以他有士人的理想和志意。二是个人的天性方面,他非常浪漫。与之相对照,可以看看晏小山。晏小山不喜欢过仕宦的生活,鄙薄仕宦的生活,一天到晚跟朋友一起欣赏那些家伎的歌舞,他的词的风格是不同的。所以,一般的批评家可以大胆地欣赏晏几道的词,而不敢大胆地欣赏柳永的词。因为他们心里有一个成见,他们以为晏几道的词,所写的感情是歌舞之间的感情。“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他还写什么?“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可是柳永所写的那些儿女之情,写得比较露骨,就是他们所说的浅俗。

  柳永的生活环境跟晏几道的生活环境不同,晏几道我老说他像贾宝玉,他是宰相晏殊的儿子,不用为生计而忧愁。可是柳永家里是很贫穷的,他在生计方面是没有办法的。所以他有两件事情,我认为其实很可能都是为生计所迫,就是为了谋生不得不如此。一个是求仕,柳永科考屡次不中,而且被士大夫所排挤。看宋人的笔记,大家都对他有微词,有不满意,而他还屡次去求仕,这是他的一个不得已。二是他与歌伎酒女的往来,一方面他本身性情就是浪漫的,另一方面很可能也是为生计。柳永给这些歌女写歌词,可能是会得到报酬的。这个要先声明,历史上没有明白的记载,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另外一个人,温庭筠,据记载也是很浪漫的,也常常给歌女乐工写词。有记载说,温庭筠有一次“丐钱杨子院”,“丐钱”就是去要钱、讨钱,“丐”是乞丐,温庭筠沦落到做乞丐去要钱,而且跟谁要钱?杨子院是妓院。我当时讲温庭筠的时候,并没有讲这些,因为这是很琐碎的事情,可是有这样的记载。他为什么“丐钱杨子院”?没有详细说明,武汉大学教授胡国瑞写过一篇文章,叫《论温庭筠词的艺术风格》,他说温庭筠何至于到杨子院去跟人家要钱,一定是他给他们写歌词。温庭筠“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能够配合音乐的曲调乐调,写出最漂亮的那种词。其实词在早期发展中一直与音乐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中国的词在最早期本来是歌筵酒席之间传唱的歌曲,所以中国词的拓展,都与音乐有很密切的关系。温庭筠在五代的词人里,所用的词调是最多的。因为他懂得音乐,所以他为很多乐调谱写了新的歌词。柳永也是用了很多乐调,是当时别人不用的。因为他们了解音乐,与音乐结合得很密切,而且他们是真的给那些歌伎酒女写词的。

柳永的矛盾

  柳永的生平环境和个人性情十分矛盾。生于士大夫的家庭,他有士大夫的理想和志意,再加上生计的缘故,他一定要去求仕的。他要不断地考试,无论是什么小官,他都要去的。你说他写歌词是为生计所迫,可是他写歌词真的是有本身性情浪漫的这一面。他就在这种矛盾之中,没有求仕以前,他拼命求仕,求仕之际做了些卑微的小官,他又觉得非常不得意,还要去游宦。“游宦”就是派你到哪里去你就到哪里去做官,所以他常常与所爱的人离别。种种矛盾的感情都集合表现在他的词里,而且有时候同一首词表现他多方面的感情。

  我们在讲五代小词的时候,像温庭筠的“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说“不如从嫁与”,我宁可嫁给他,是女子的口吻。韦庄所写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也是设想女子的口吻所写的词。所以设想女子的口吻不是从柳永开始的。柳永与他们不同的一点在哪里?韦庄、温庭筠这些在柳永以前写小令的词人,其作品的形式与内容必然是互相影响的,形式都是小令,都是短小的,所以内容就只能掌握感情的重点,说“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说“不如从嫁与,作鸳鸯”,只能用很简练的句子掌握感情上的重点。可是柳永所写的是慢词,慢词是很长的。篇幅增长了,只掌握感情的重点还不够,所以他就写得很仔细很细腻。因为仔细,所以他就要把种种的情事、种种的动作都很现实地描写出来,这是柳永的词写得露骨的一个原因。总结一下,一是因为形式和内容的缘故,造成他这样写,另外就是浪漫风流的性格,所以他不避讳这样写。

  不但形式和内容互相影响,歌唱的场合、听歌的人物,都是有影响的。晏小山、欧阳修写的歌词,听歌的人是士大夫,所以词都写得比较保守。而柳永因为仕宦这方面不得志,被那些正统的做官的人所排斥,他是跟市井之人生活在一起的,所以他的词写得比较浅露。一般的读者批评到柳永词的时候,重点都在这一方面,所以他们一讲到柳永就说这些。无可否认的是柳永对于词调的开创,使得词中注重铺叙,“铺”是铺陈,就是说把它展开,“叙”是叙述。一般人说到柳永,就特别注重他写爱情的词。写爱情铺叙的结果,就是他特别重视行迹这一方面的铺写。所以大家就认为柳永的词是鄙俗的。

  可是柳永绝不是只写这样的词,柳永有另一类的词,表现了他的士人的理想和志意,而且仅局限于“表现”。提及这类诗词,最有名的像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把士人的志意、理想很具体地写出来了。这首诗当然写得很好,可是文天祥所写的,常常是议论,常常是教训,他的精神、道理虽然是很好的,可是对于一首诗来说,他不是从感发写的,不是从形象写的。柳永的词的一个好处,就是他写诗人的理想和志意的时候,是从感发和形象写的。

“唐人高处”

  有人批评柳永的词,说有“唐人高处”,达到了唐朝诗人的最高境界。没有见解的人就只看到柳永鄙俗的一面,有见解的人看到他达到了唐人的高处,可是他们没有说出来柳永的词为什么达到了唐人的高处,唐人的高处是什么,从汉魏六朝的诗到唐朝的诗,再到宋朝的诗,每一个时代的成就有什么不同。

  宋朝文学批评家严羽,写了一本《沧浪诗话》,“沧浪”是严羽的别号。在《沧浪诗话》里,他说汉魏诗跟唐诗都是“第一义”,就是最高的道理、最高的成就。这个“第一义”他是用的佛家的话,佛家说最高的成佛的道理是“第一义”。严羽说汉魏跟唐朝的诗是最好的诗,而且他特别说唐朝的诗歌里,盛唐的诗,就是开元天宝这一个时代的,是“第一义”,是最高的境界。严羽接下来又说,你要达到佛家的最高的道理,要有一种“悟”。“悟”不只是说你“知”,“知”是理性上知道,“悟”是说你真的从内心深处有一种体会和感受。他接下来又说,汉魏之诗是“不假悟”,盛唐之诗是以“悟”为主。“假”是“借用”,汉魏的诗不借用“悟”,盛唐的诗才是“悟”。所以很多人就攻击严羽,说严羽说话互相矛盾,说汉魏跟盛唐的诗都是“第一义”,又说汉魏的诗是不借用悟的,盛唐的诗是借用悟的,这个分别在哪里?

  这实在是中国诗歌里最精微的、最重要的分别,很多人都看到了这一点,可是中国古代的那些文学批评太抽象、太简单了,没有把它清楚说出来。我认为严羽所说的汉魏跟盛唐的诗都达到佛家的“第一义”,就是说都使我们能够有一种很深刻的体会和感受,那么我刚才说的体会和感受是由“悟”得来的,他又说汉魏六朝的诗是不讲悟的、不需用悟的,那是什么意思?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区别,盛唐的诗是在景物之中有感发,“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这是唐朝诗人在景物之中带给你一种感发。而汉魏的诗呢?汉魏古诗都是直接叙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盛唐的诗常常借用景物,特别是七言绝句,刚才我所举的是王昌龄的诗,还有李白的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都是写景物,诗人的感动常常是在景物之中传达给你的。我要说这种特别的现象,就是从景物之中把感发传达给你,这在中国诗的传统中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兴象”。所谓“兴象”者,就是带着感兴的、使你能够感发的形象,而且盛唐诗人感兴的形象常常是大自然景物,这是盛唐诗的一个特色。汉魏古诗对于事情是直接叙写,可是盛唐的诗人,特别是盛唐写绝句的诗人,他们的特色是从大自然的景物形象之中带给你一种感发。

  盛唐诗除了重视“兴象”的这个特色以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盛唐诗的“气象”高远、博大。什么叫做“气象”呢?所谓“气象”者,“气”是一种精神,“象”是一种精神的面貌。你看刚才我所举的唐朝人的兴象,“高高秋月照长城”,天那么高,高高秋月照在绵延无尽的长城上面,还有李太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他们的“兴象”不但是大自然景物的形象,而且都是高远博大的形象,这是盛唐的诗人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所以有人就批评这些诗人写的景物,与时代的精神很有关系。盛唐时代,国家的形势、跟外界的交往,本身的精神就是高远博大的,所以诗人自然写出高远博大的作品。等到南宋快要亡国的时候,政府偏安一隅,挣扎图存,苟且求生。那个时候,有一个词人叫做史达祖,他也未尝不写大自然的景物,也未尝没有感动,他所写的大自然是什么呢?“小叶两三,低傍横枝偷绿”,你看看他所写的,小叶两三,低低地靠在横枝上,偷偷地变绿了。叶子是小的,只有“两三”,傍是“低傍”,枝是“横枝”,绿还要“偷绿”。那时诗人的精神面貌,时代的精神面貌,绝不是有“气象”的。所谓“气象”者,不但指精神面貌,而且特别指高远博大的精神面貌,那才叫做有“气象”。所以这样的诗不是说它没有感动,它有感动,把春天到来的这种感受写得很真切,可是他没有这种博大高远的精神面貌。

  我现在所说的这几点,就是要证明柳永的词为什么达到了唐人高处。因为柳永的词,一个特色是里边有“兴象”,是大自然的景物带着强烈的感发,而且他所写的大自然的景物高远而博大,这是他的词之所以达到唐人高处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还要说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唐人的高处之中,他在词里的“兴象”跟高远博大的“气象”之中,表现了士人、读书人的一份感情。读书人的感情也有很多,《正气歌》所表现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那当然是读书人和士人以孔孟的最崇高的道德理想为理想的一种感情。可是士人也有另外一种感情,什么样的感情呢?失意的感情。士人有得意的感情,有失意的感情,也有他自己追求的一个理想的道德的境界。因为柳永平生的仕宦不得意,所以他所表现的都是士人失意的感情。

“悲秋”的传统

  还有一个特色,柳永的词特别喜欢写秋天,大家都只看到柳永的词写男女的爱情,可是他们没有看到写秋天。柳永的词在词的传统的开拓上,不只是他从短小的小令变成了长调的慢词,不只是他会用领字,不只是他会用排比的句子,不只是他会用铺陈,这都是外表,都是形式。同样用领字的,同样写慢词的,南宋以后的词人非常多。而柳永的词在内容上更重要的一点,一定要看他承上启下的特色,就是他的词里表现了中国诗词之中的“悲秋”的传统。

  什么叫做中国诗词中的“悲秋”的传统?有这么一首词,“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写春天来了,叶子绿了,花红了,一个女孩子的心情。这是中国古时候女子怀春,女子到春天的时候,怀念她所爱的人,是怀春。这在中国有一个成语“春女善怀”,对应“秋士易感”。中国过去的女子,没有独立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永远是依附在得到男子的喜爱上,所以女孩子就把整个生命都投注在她的爱情之中,看到春天的景色,她就怀念她所爱的人,向往得到一种美好的爱情。可是士人不是的,士人的生命是要完成他自己功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士人的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代的女子怎么敢妄想这样的事情,所以只有士人才会这样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如果一个人在仕宦方面不能够得意的话,他就有一种生命落空的悲哀,所以秋天的时候,看到草木的摇落,就引起一种生命的落空,就是一事无成的生命落空的悲哀。

  悲秋这个传统从何而来?从《楚辞》而来。中国的诗歌虽然是从《诗经》就开始了,可是《楚辞》对于后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因为《诗经》里的很多诗我们不知道作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谁作的?《诗经》里少数作品,我们知道它有一个特别的主题,甚至知道作者和为什么事情而写,有的诗人自己说了,“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可是《诗经》里大多数作品,我们是不知道作者的,所写的感情是非常大众化的,非常群众化的,是一般人所共有的感情,不是特定某一个人的特殊感情。可是《楚辞》不然,《楚辞》里最重要的一个作者就是屈原,还有据说是屈原的一个弟子宋玉,他们所写的有很强烈的个人感情在里边,有很真切的个人遭遇在里边。屈原是用他自己整个平生的遭遇写的《离骚》。宋玉最有名的一篇诗歌是《九辩》。所以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都是写个人的感情,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重要的传统,对后来的诗人影响很大。《离骚》留给我们的,一个是“美人香草”的比喻,屈原的《离骚》用了很多“美人香草”的比喻,温庭筠表面上也是写浪漫的歌词,也是写男女的感情的,而他的词引起了我们“美人香草”的联想,跟中国传统发生了关联。是屈原的《离骚》给中国后世传统带来了“美人香草”的联想。

  宋玉的《九辩》带给我们什么?是“悲秋”的传统。“悲秋”的传统主要是“悲”什么?屈原、宋玉所写的,不但是个人的感情,而且都是个人失意的感情。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对楚国很忠爱,楚怀王不但不任用他,而且把他贬逐到很远的地方。所以他们所写的都是个人的、才人志士的失意之悲。那这怎么见得呢?宋玉的《九辩》开头就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他说最悲哀的一件事情就是秋天的“气”,秋天那种肃杀之气,那种寒冷的、促使万物凋零的气。他说“悲哉!秋之为气也”,你看到“草木摇落而变衰”,你看到多少植物在风雨之中飘摇,你看到多少树叶在风雨之中零落,就衰老了,就死亡了,这是生命。因为看到草木的生命的凋谢,就想到人的生命也会凋谢,人也衰老,人也死亡。如果你完成了你的生命,那么你死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你成功以后你就退出去了。人所悲哀的是,你生命落空了,而你“功”没有成,你这生命白白地来到世界上了,所以他后面就说“坎壈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坎壈”是不平的样子,所以都是提土边,是路途的高低不平。他说我所经历的路是这样坎坷、高低不平的路,是一个贫穷的读书人失去了他应该尽的职责。你的职责是什么?你的本分是什么?是“以天下为己任”,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读书人都有这样的理想,可是你不能够达到这样的理想,所以“坎壈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为什么我没有达到,为什么天下人都有他的路走,我没有找到一条路呢?所以“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廓落”是四面都没有依傍,空旷的。我一个人羁旅漂泊在外,连一个朋友都没有,到处漂泊,到处追寻,找不到一条我要走的路。

  宋玉所写的悲秋,就是《楚辞》以后影响了中国千年万世多少人的“悲秋”传统。最有名的是杜甫,杜甫曾经写过这样两句诗,“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你可以看到这个传统对后来的影响,他讲到生命摇落的悲哀,我深深理解了宋玉的悲哀,就是宋玉的悲秋的传统,“摇落深知宋玉悲”。像宋玉写出这么美丽的诗,“风流儒雅”,那真是我所敬仰的,是我的老师,“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可是宋玉生在千百年前,我生在千百年后,我惆怅地仰望千百年前的宋玉,我说我跟你可以成为知己,我跟你的感情上有共鸣,可是我们相隔了千年这么远,所以我就流下泪来,“怅望千秋一洒泪”。我们两个人虽然有共同的悲哀,可是你在千年前,我在千年后,你是“羁旅而无友生”,我也是“羁旅而无友生”,你没有朋友、没有知己、没有人欣赏,我也同样的没有知己、没有朋友、没有人欣赏。

历史对柳永的“不公平”

  我们都说杜甫是了不起的,是一个忠爱的诗人,可是非常奇妙的一点,就是这种感情非常强烈、带着感发的力量出现在柳永的词里面。如果只是有这一方面的感情,也许还是一种偶然,而柳永这个人有没有志意呢?柳永是很奇妙的一个人,一般人认为柳永是很不幸运的,因为他不但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做官机会,而且他被士大夫、做官的人所排挤,他们不认同他,他没有办法属于他们那一个阶层。而且柳永的大部分作品都遗失了,只有他的歌词,因为在歌伎舞女之间传唱而保留下来了,这是柳永的悲哀。

  你想一想,如果欧阳修没有做那么高的官,如果欧阳修没有文章、诗集传下来,如果欧阳修只留下那些写相思爱情、离别的小词,欧阳修也有写得非常通俗、非常露骨的小词,我们怎么知道欧阳修有另外的一面呢?所以柳永他不是没有作,他是作了没有流传下来,他只流传下来很少的几首诗。如果他大部分作品留下来了,你就可以看到柳永的另外一面。因为唐宋的人,他们有一个观念,认为诗才是表现志意的,词就是在歌筵酒席之上唱的歌词。温庭筠的诗跟他的词所表现的也不同,柳永没有什么文章传下来,诗也只有三首传下来,所以你看不到他的另外一面,你就只看到他歌筵酒席的歌词,这是不公平的。

  而且中国古代的诗人,有些人诗虽然写得很好,可是你真的让他去做官的时候,他却对不起人民。阮籍跟谢灵运都对不起人民,他们以做官来发泄自己的感情。阮籍去做官的时候,他整天喝酒,喝醉了,他不管人民的事情。他又被称为阮步兵,他听说步兵的厨房里有个人造酒造得最好喝,所以他就要求去做步兵校尉,他为的是喝酒。阮籍到东平做官,把办公室前后都打通了,说好看风景。这种人诗写得很好,也未尝没有士人的理想和志意,可是当他失意以后,他去做官,他就完全是任性纵情地发泄感情。谢灵运回到他的老家会稽,你要知道,在晋宋之间,有一种占田的风俗,这些达官贵人可以把一片公共的土地占为自己的田地,他回到会稽,有一个很大的湖,谢灵运说,把湖水都给我抽干了,我要把这块地占为我自己的田,当时的地方官没有答应他,他就跟地方官产生摩擦,他就说话来讽刺、骂这个地方官。他要去游山,因为谢灵运家里很有钱,曾祖父、祖父都是高官,他就带着他家里的门客好几百人上山,把山上的树通通砍掉,太守以为山上有了强盗。这样的人,尽管他们的诗很好,他们艺术上的成就很高,可是我要说这些人都对不起人民。

  柳永这个人你不要只看他浪漫的鄙俗的那一面,他如果真的到地方上去,虽然做一个卑微的小官,可是他是关心人民的。你看柳永的《鬻海歌》:“鬻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衣食之源太寥落,牢盆鬻就汝输征。”他是写海上盐民的辛苦生活。我们来不及看全首诗,只看最后的几句,他说:“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太平相业尔惟盐,化作夏商周时节。”他确实是关心人民的悲苦的,他有这样的一面。然后你看柳永的词里凡是写到秋天的、写到迟暮的、写到宋玉的,那就是“悲秋”的传统,这是柳永词的另外一面。

  “悲秋”的传统,就是一种生命落空的悲哀。柳永这个人,他是生在士大夫的家庭,他有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和志意。我们简单看了一下《鬻海歌》,可见当他在地方做官,虽然是很卑微的一个小官,可是他对于贫苦人民的生活是确实关心的,所以柳永这个人,他有属于读书人的、士人的理想和志意,他在做官的时候、仕宦的时候,他也是确确实实地希望有所作为,而且是有所关心的,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我常常说,诗歌这个东西,感发是它的本质,而感发是绝对不能作假的。不是所有的人写“悲秋”都写得好,也不是说所有的人写“悲秋”这个景象的时候都有一种生命落空的悲哀,或者是士人希望建立功业而无成的悲慨,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我所要说的是,诗歌是很奇妙的一件事情,里边是有这种感慨还是没有这种感慨,是很清楚地可以使读者感受得到的,是不能够欺骗的。柳永的词里边应该是很丰富,大家只看到他儿女情长的词,把柳永的词看作鄙俗,是很狭隘的一种看法,代表着读者不善于读柳永的词。所以柳永的词里女子伤春的感情,他写得很好,士人悲秋的感情,他也写得很好。

 

 

责任编辑:史梦佳
关键词:柳永,一个,中国,感情,传统,生命,宋玉,看到,士人,悲秋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4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