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飘浮在成都市井上空的建筑文化路标
专访刘家琨,是我认为必须做的事情,有一个记者遇到好故事的本能冲动,也有一个普通人想了解建筑大师成功“秘诀”的好奇心。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媒体助理发来的地址,让我足足盯了半分钟,才确定事务所在成都玉林的一栋居民楼里。
玉林,车水马龙,火锅飘香。这个成都人普遍认为最具烟火气的老社区,因赵雷的一首歌曲《成都》火遍大江南北,也是“白夜”“小酒馆”等文艺地标聚集的地方,鲜少有人留意到,这些著名文艺地标的设计师正是刘家琨。
酒吧的老板翟永明、张晓刚,是诗人、艺术家,也是刘家琨的多年好友,他们常常聚在一起听歌、读诗、闲聊……在玉林办公,很符合刘家琨“接地气”的个性,也的确是他认为最舒服方便的地方。
曾经有朋友就家里装修征求刘家琨的意见,刘家琨说:“公共建筑是皮鞋,兼顾实用和审美,而家要像拖鞋一样,舒服自在。”事务所某种意义上也是他的“家”,没有选择堂皇的写字楼,也是题中之义。
小区门卫听说是来找家琨老师的,满脸笑容地给我指了在哪栋楼。门口看起来老旧的小区,内里却另有“乾坤”,七弯八拐地停好车,还要走过一座桥,桥下小河里的水很浅,但不知名的蔓草却在水里生长得格外茂盛,婀娜地顺着水流的方向摇曳。
事务所就在小河旁八层建筑的六楼,狭小的电梯载着我悠悠地往上升,缓慢而稳当。出了电梯口,一个黑色工业风铁门出现在视野里,“家琨建筑”四个字十分低调。门没上锁,只有一只铃铛轻轻地作响,提醒主人有客到访。
出来接我的是年轻的媒体助理,她说还没到采访时间,先带我参观一下事务所。
这是一个由四套住宅打通改造而成的双层空间。若作为私人住宅,其面积可谓宽敞;然而作为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办公场所,却略显局促。不过这里却巧妙容纳了完整的功能分区:除了前台接待区、开放式办公区、艺术展示区、沙龙交流区、咖啡休闲区外,甚至还有极具设计感的几何造型厨房与餐厅,据说事务所每年都会在这儿举办“厨艺争霸赛”。
事务所更像一个充满设计灵感的“建筑实验室”,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写字楼或者办公室。进到这里,仿佛踏入了一个被时光打磨过的空间。白色的墙面上还贴着足球世界杯的画报,地上是光滑的水泥地板,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香气,窗边摆着各种鲜花和植物,自然光透过窗户洒落下来,为整个空间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工作台上层层叠叠的图纸,线条与数据交织,从这里走向现实。角落里陈列的奖杯和证书,则默默见证着刘家琨多年来的坚持和追求。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刻意的设计,有的只是最原始的建筑材料和最纯粹的空间感。
更让人惊喜的是,随处可见的建筑模型,是精妙绝伦的微缩世界,从博物馆、城市空间、商业建筑到城市规划馆等,每一件都凝聚着建筑师对空间和材料的思考,召唤着好奇心与探索欲。设计师别出心裁地在西村大院的模型上放置了一颗小钢珠,轻轻一放,钢珠便顺着狭长的步道欢快地滚动,仿佛赋予了建筑模型灵动的生命力,令人不禁莞尔。
事务所旁边还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玉林颂”,既是展厅,也是建筑讲座、艺术沙龙的举办地。一年多来,“玉林颂”的展览聚焦于参展者具有启发性的工作和思考上,没有圈子,不论资排辈。大量作品、模型、珍贵手稿、项目相关文件、建筑师日志等,都曾在这里展出,多位建筑师和艺术、影视、文学等相关艺术家们在这里自由交流。据说不仅联络了设计院、独立工作室,很多媒体人、建筑爱好者也是这里的常客。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艺说:“玉林颂的出现,既是对小尺度文化空间的能量观察,更是对成都设计圈的集体画像和踊跃度测试。幸好有琨叔,幸好在玉林,有了仙气也有了烟火气,让人对这处飘浮在市井街巷上空的文化路标充满期待和向往。”
刚过午休时间,建筑师们已经准备开始工作了,这里人也不多,事务所的设计师加起来只有20人左右,大多数是年轻人。一只橘猫还蜷在凳子上酣睡,这是事务所收养的三只“喵星人”之一,资深“铲屎官”刘家琨站在饮水机旁边,向我招手。
就像艺术家何多苓那幅著名油画《第三代人》里描摹的一样,刘家琨有一张五官深邃的脸。只是时光流转40多年,他脸上曾经棱角分明的线条已然柔和,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岁月沉淀后的从容。
“刚听到得奖的消息,内心并没有太大激荡。”刘家琨语气平和,“非常高兴,但转头还是回到工作中。”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刘家琨带我走进了他的建筑世界。他谈到对建筑的理解,对材料的运用,对空间的把握,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他告诉我,建筑不仅仅是建造房屋,实现使用功能,更是创造一种审美,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在刘家琨建筑事务所的所见所闻,让我对建筑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工作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审美的追求,对时间和空间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