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教育”浸润“诗的故乡”-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4/18

17:32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9版 草地周刊

“诗的教育”浸润“诗的故乡”

2025-04-18 17:32:4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9版 草地周刊

  南开大学文学院学生在四川大邑教孩子们将诗中的场景画出来。南开大学文学院供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梦妮

  当被问到大邑是什么地方,人们多半会一片茫然,然而,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却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大邑,就是西岭雪山所在地。

  “诗人写下的诗歌流传千年,很多人通过一句诗就能了解一个地方,这就是诗词的力量。”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闫晓铮说。

  大邑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座小县城,过去几年里,闫晓铮和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师生们曾数次来这里,和当地的小朋友们一起读诗、画画,用古典诗词与各行各业的人聊天,将诗意注入这片土地。

  这是南开大学文学院“诗教润乡土”活动的一部分。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教育部“经典润乡土”计划,2021年10月,“诗教润乡土”活动正式启动。4年来,“诗教润乡土”活动为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带去诗意,让更多普通人与诗歌相亲相近。

  “诗教润乡土的‘乡土’,不仅仅是农村,祖国大地每一寸土地都需要诗歌的浸润。”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静说。

  浙江、四川、北京、河北、河南、山西、江西……许多地方都曾留下南开大学文学院师生们传播诗教的身影。他们或进行诗词文化宣讲,以讲座的形式传播诗词文化和叶嘉莹先生的中华诗教理念;或把诗词和地方风物结合起来,制作文创产品,拍摄纪录片;或根据当地文旅需求,提供诗词方面的建议。他们将诗意洒向广袤大地,也把诗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以及对于当代生活的启发都带了去。

  “你如果学了诗,内心之中,就对人类、世界、万物有一种关怀,看到草木的生发就欣喜,看到草木的零落就悲哀,是诗的这种感发,使人与人之间有了沟通和交流,也使人对万物有了一种兴发感动的关怀。”2023年8月,第五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上,叶嘉莹先生通过视频向参赛者分享诗教的意义,显然,这也是“诗教润乡土”的意义。

诗之润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除了那首人们熟悉的绝句,杜甫还有一首诗是写大邑白瓷的。“许多当地的小朋友都不知道大邑的白瓷在历史上很有名,通过跟他们分享这首诗,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多了解。”闫晓铮说。

  在南开大学文学院教师陈晓耘的记忆中,在大邑的日子弥漫着轻松与欢乐:“古典诗词和现实生活,有时确实很难结合起来。但我们教当地小朋友把一首诗歌用画笔画出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出来,无形中就埋下了诗教的种子,我自己也更深入地感觉到古典诗词的魅力。”

  “因为我们的到来,很多孩子对家乡,对那片土地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可能以前他们觉得自己的家乡是个小地方,但我们让他们对家乡的情感有一种深化。”南开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李广欣感受到了人们在诗词浸润下的变化,“学生也好,大人也好,大家从原来的懵懂到后来受到感染,从原来对于诗词持一种远远观望的态度,到后来认同诗词,让我们非常有成就感。”

  “王安石写过一首小诗,叫《题何氏宅园亭》:‘荷叶参差卷,榴花次第开。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荷叶它不是一下子长成像擎雨盖那么大的,它是参差卷,是有先有后的。榴花是春天开得很晚的一种花,万事万物都有自身的成长规律,都有自己的花期可待,我觉得我们也是这样。但是有一点非常重要,‘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我们有没有找到这一辈子真正想要做的事,它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段情,可能是一份事业,可能是一份信念,在我向它投入、靠近、付出的过程中,不会再感叹时节如流,光阴似箭,为什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收获满满了。你的心打开之后,过去那些放不下的都迎刃而解了。”

  “是的,都打开了,所以我很感恩这一切的发生。在此刻,我就过好此刻的自己,做好此刻的事情。”

  这是张静和大邑安仁青红染主理人佳伟的聊天。9年前,佳伟来到大邑,对这里一见倾心,因而留了下来。9年来,他在这里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方式,也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这首《题何氏宅园亭》,激起了他深切的共鸣。

  在大邑,张静走近各行各业的人,与他们聊起生活中的伤感与困惑、喜悦与希望,并用古典诗词中的智慧,来抚慰那些伤感,解答那些困惑,共情那些喜悦,憧憬那些希望。

  “这不就是打通了古人和今人之间心灵的东西吗?”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说,“好的文学作品是一定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我们要让停留在知识层面的东西,深深进入到生命当中,成为精神思想的一部分。”

  顾随先生曾说,中国说“诗教”,不是教作诗,是使做好人。“今天的我们还在诵读千载以上的诗词,为的不仅仅是能背会写,更重要的是需要体会那一颗颗诗心,与古圣先贤的生命情感发生碰撞,进而提升自己的修为,这才是中国古典诗词代有承传的意义所在。”张静这样认为。

  4月17日,张静来到杭州市西湖区,以亲身经历,探讨诗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所能发挥的“使做好人”的作用,这也是“诗教润乡土”活动深入社区的首次实践。

诗之教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如果不是戴着盲人眼镜,观众怎么也想不到,这位大大方方用叶嘉莹调式吟诵着《诗经·鄘风·载驰》的小女孩是一名先天性盲人。吟诵完毕后,她又逐句讲解了这首诗。

  女孩名叫徐铭泽,今年12岁,在河南许昌特殊教育学校六年级就读。她3岁开始靠听叶嘉莹的音频学习吟诵,“吟诵是一个桥梁,让我们和古代诗人能够心灵相通,就像穿越时空一样,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平日里,奶奶握着她的手去感受垂柳,一起吟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妈妈将落叶捡起放在她手中,一起吟诵“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爸爸拉着她的手,把风筝送上蓝天,一起吟诵“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家人的疼爱中,在古典诗词的浸润下,徐铭泽成长为一名乐观、开朗的女孩。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各项活动,给了她更大的舞台,让她的吟诵和对古典诗词的热爱被更多人听到。

  徐铭泽说,这次之所以选择吟诵《诗经·鄘风·载驰》,是因为这首诗是中国首位女诗人许穆夫人创作的。“许穆夫人不顾许国大夫的阻止,毅然决然地赶到自己的家乡,以笔为剑,为国家的生死存亡而发声,我想让更多人感觉到诗词的丰富内涵,体会到诗词中的正能量和家国情怀。”

  近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南开大学公布了首届“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诗词讲解短视频评选结果,徐铭泽的《诗经·鄘风·载驰》入选未成年组优秀作品。今年6月25日,她将到杭州,参加大会的现场活动——“诗在东方”。

  为传播诗教,南开大学文学院策划和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承办一至五届“迦陵杯·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主办典耀中华阅读大会,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联合主办“迦陵杯”中华诗教大会,与抖音、中华书局联合推出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等。

  “所有活动都围绕一个主题,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核心就是诗教。”李锡龙说,办这些活动的目的,不是讲古,而是打通古今,强化传统文化的当代阐释,提升全社会以及海外的中国文化认同。

  他们还尽量将各种活动的举办场所下沉到县、乡、镇,让当地的孩子有更多机会现场聆听诗词讲解,感受诗词的浸润。

  南开大学文学院还参与到基础教育领域,包括中小学教师培训,编著古诗词方面的教材,目前已出版《给孩子的古诗词》《咏探诗心——中华诗教》。

  很多孩子能背诵课本里的古诗词,也能说出这首诗或词写于什么朝代、主题思想是什么,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体会到诗词和现实生活的关联。南开大学文学院要做的,是让孩子们体会到这种关联。

  李锡龙介绍,南开大学文学院年年都举办中华诗教培训班,培训对象是中小学老师。“鲜活的文学作品在我们中小学课堂上,常常变成了纯粹的知识,这对文学是严重的束缚。那么,怎样把文学当中所蕴含的生命活力激发出来,这需要老师去启发,我们培训的重点就在这里。”

  “基础教育领域的诗词教学,不能仅仅是应试教育,而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诗的精神,这是叶嘉莹先生讲课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努力去实践的。”闫晓铮说,希望孩子们在读诗的时候,不要只把诗词当成学习任务,而是体会到这首诗真的跟我们当下的生活是有关系的。

诗之乡

  “当三月的暖风拂过上溪镇的原野,漫山桃花便化作粉色的云霞,将这里笼罩在诗的意境之中。此刻,我们脚下是上溪的沃土,眼前是桃花的海洋,而手中捧着的,是千年文脉的芬芳……”这个春天,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师生们来到了义乌上溪镇,在漫山遍野的桃花中,拍摄视频讲解跟桃花有关的古典诗词。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一首首人们或熟悉或陌生的诗歌,为春日的美景增添无限诗意。

  诗意的栖居,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同心愿。每个地方都是诗的故乡,都流淌着盎然的诗意,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师生们所做的,是将每个地方的诗意发掘和彰显出来。

  “发掘当地文化资源,首推诗词资源。”李广欣说,文学院组织人员对地方经典诗词进行系统性整理,将四川大邑当地的诗词创作集合起来,为浙江桐庐编著了《桐庐百诗》。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更清美。”苏轼的《送江公著知吉州》,开篇即歌颂了桐庐的山水之美。翻开《桐庐百诗》,能领略到桐庐历史上的星汉灿烂。谢灵运、李白、孟浩然、白居易、范仲淹、苏轼、李清照、陆游、朱熹、辛弃疾、赵孟頫、汤显祖、袁枚……这些在中国文化史上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曾将桐庐写入他们的诗词中。

  南开大学文学院将这些诗词一一整理出来并进行解读。这些解读,并不仅仅是诗词解析,更多是叶嘉莹先生一直所强调的“感发的生命”。

  比如唐寅的《严滩》:“汉皇故人钓鱼矶,渔矶犹昔世人非。青松满山响樵斧,白舸落日晒客衣。眠牛立马谁家牧,鸂鶒鸬鹢无数飞。嗟余漂泊随饘粥,渺渺江湖何所归。”“找到一个托身的所在,是人心中安定感和归属感的来源。严子陵那么坚定地拒绝光武帝,就是因为他很清楚山水之间才是自己的归宿。夕阳西下,牛马归家,飞鸟还巢,但是从南昌失意而返、凄凄惶惶的唐寅要归往何处?无怪乎他要叹一句‘渺渺江湖何所归’。”南开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于家慧在逐句分析了全诗后,进行了这样解读,“在我们漫长的一生中,如果想为心灵找一个安定的归宿,就必须对自己有一种明晰的定位,找到一份可以为之奋斗、为之坚持的事业。有了这样的事业,自然不会发出‘渺渺江湖何所归’的感叹。”

  首届庐陵旅游文化节、兰溪市诸葛八卦村“荷畔诗歌节”、“灵秀金华 诗路相约”……南开大学文学院播撒的诗意还与地方文旅结合起来。在浙江人文经济研究院及其他机构组织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协助地方发掘、阐释当地文化资源,发挥诗词的文化带动效应。

  “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品牌塑造,是一件有趣的事。”南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冯大建说,“我们可以给当地的文化建设赋予学术上的支持,参与到当地文化品牌的规划中,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更经得起传播。这就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目前,南开大学文学院有近200位同学投入到“诗教润乡土”活动中,还陆续有其他学院和专业背景的同学加入进来。李广欣介绍,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社会实践,南开大学文学院都会增加诗教的元素在里边。

  同学们在和乡土一起成长。李广欣认为,“诗教润乡土”的“润”字特别好,“润就是浸润,但浸润的不仅仅是乡土,也是我们自己的心灵。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别人的过程,也在教育我们自己,让我们对叶嘉莹先生的诗教理念,对于诗词的力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李广欣看来,“诗教润乡土”需要时间的滋养。“南开大学在建设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工作站,我们学院也有很多实践基地,我们想以此为基础,在一些地方持续开展‘诗教润乡土’活动。因为,到处洒水或许能有点效果,但是真正浸润需要长期浇灌。”

  李锡龙告诉记者,许多“诗教润乡土”活动已用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会一直持续下去,“我们要通过‘诗教润乡土’,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做好。”

责任编辑:史梦佳
关键词:诗词,南开大学,文学院,诗意,乡土,文化,活动,大邑,孩子,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