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医学难题 照亮血液肿瘤治愈之路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顾天成)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相比其他实体肿瘤,起源于造血系统的肿瘤更难看到具体形态、无法手术切除,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与难治性。
4月15日至4月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记者从临床实践了解到,经过长期科研攻关,我国医疗团队不断破解医学难题,血液病研究成果照亮患者的治愈之路。
破解医学难题,中国原创造福更多患者
“过去,几十余种恶性血液病被认为是‘绝症’;如今,我们可以让更多人重获新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的话,道出我国血液病诊疗事业的沧桑巨变。
20世纪60年代,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完成亚洲首例同基因骨髓移植,宣告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诞生。
进入21世纪,面对供体稀缺的全球难题,黄晓军带领团队首创“北京方案”——非体外去T细胞单倍型相合(半相合)骨髓移植疗法,为大量白血病患者带来骨髓移植的希望。
“方案也让患者有了更优生存率和更低并发症发生率,并在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疾病等更多疾病中发挥作用。”黄晓军说。
得益于这一技术的普及,我国移植中心数量从2008年的27个迅速增长至2022年的194个,接受半相合移植患者3年生存率从约20%提高到约70%,也在国际上成为应用最广、疗效最佳的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系统。
在血液病领域,中国科学家持续开展多路线、多技术研究。多年来,既有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也有化疗、单克隆抗体等方案。
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造性地提出将药物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进行联合治疗的方案,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
发现全反式维甲酸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主动放弃申请专利。时隔多年,10粒装的全反式维甲酸售价始终维持在300元左右,并纳入医保。
“要让更多血液肿瘤病人‘吃得起药’。”王振义曾说。
托举生命希望,开展高质量诊疗与研究
3年前,一位甘肃白血病少年因合并严重感染被多家医院判定“无法移植”。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来到了作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
血液科主任医师孙于谦顶住压力,制定个性化方案,历时一年顺利完成移植。去年,这位少年已顺利考上重点大学。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但也有遗憾。”孙于谦难忘,一位老年患者三进三出ICU,医护团队拼尽全力挽救,最终未能战胜感染。“为了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我们不断创新改进技术,移植年龄上限逐步提高,扩大至60岁甚至70岁,老年患者也可以获得新生。”
2022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国家血液病医学中心设置标准》和《国家血液病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提出要制定中国原创方案,在国际发挥引领作用。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顺利完成自治区首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为69岁患者成功实施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我国多中心开展血液病高质量诊疗与研究。
医学有局限,但医者的努力永无止境。
“从靶点应用到细胞构建,近年来我国在新型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黄晓军表示,未来,精准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新型细胞免疫治疗的结合,有望让血液肿瘤患者实现无病长生存。
用专业与爱心,照亮血液肿瘤治愈之路
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到一封感谢信:从大化疗、干细胞回输,再到术后护理,医护团队的专业与细致让我倍感安心。
感谢信来自湖南的急性髓性白血病康复患者小孔,她“回输后14天,零感染”。
白血病患者经历大剂量化疗后,免疫力缺失。此时,医护团队的每一次操作、每一句叮嘱,都关乎生死。
“患者的信任,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血液科总护士长胡伟表示,从特级护理到深夜守护,从心理疏导到康复指导,全体医护人员24小时电话开机,随时应对突发状况、全力抢救患者,用细节铸就生命的安全屏障。
血液科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累计举办233期,惠及数万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及家庭;患者自发组建互助群,分享治疗经验,传递温暖力量。很多患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里不仅治愈了疾病,更教会了他们如何勇敢生活。
追求卓越、传递爱心的力量源自何处?
“始终把患者需求置于首位。”黄晓军的话语或许就是答案:“我们永不停步,不断探索新的突破。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