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雪山下,宝藏山村喜迎千倍游客丨“六村六业”看陇原振兴
编者按:
甘肃东西绵延1600余公里,有着除海洋以外所有的地形地貌,复杂的环境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地区之一,甘肃举全省之力攻下了“绝对贫困”这座横亘陇原大地千百年的堡垒,全省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726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552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彻底撕下了“苦瘠甲天下”的标签。
摆脱绝对贫困后,乡村振兴战略为甘肃农村带来历史性机遇。甘肃全面谋划高质量发展,各地因地制宜、各展所长,培育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传统种植养殖产业焕发新活力,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赋能乡村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西部的乡村振兴特色发展之路。截至2024年底,甘肃“牛羊菜果薯药”全产业链产值达492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4%。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收官之年”。记者走进甘肃6个代表性强、特色鲜明的村庄蹲点调研,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陇原大地上乡村振兴的真实图景:在秦巴山区的白龙江畔,看“椒冠军”如何远销东南亚;在青藏高原,看“天然石城”如何旅游出圈;在黄土高原曾经苦甲天下之地,看“洋芋蛋”转型“科技薯”;在陇东革命老区,看羊产业如何链接澳大利亚、粤港澳大湾区;在祁连山麓的河西走廊,看玉米制种如何撑起全国“半壁江山”;在全国苹果主产区的苹果树下,看小苹果如何走向全世界、登陆南极。来自甘肃6个村庄的生动记录,既是甘肃农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集中画像,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西北农村的全方位展现。
在广袤的陇原大地,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徐徐展现,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脚步蹄疾步稳。
对于许多人而言,乡愁是村头的大树,是高高的谷堆。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不再只是一个人的乡愁,而是外来游客的宝藏目的地。
▲这是扎尕那民宿和当地风光「新华社记者陈斌摄
“汇聚”乡愁,走上振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的扎尕那村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庄。
“迭部”在藏语中意为大拇指,“扎尕那”意为石匣子,在这片大自然的拇指摁出来的地方,四面石山围绕,小小的村庄如同藏在石匣子里的“宝藏”:远眺能见山顶白雪,近处可看流水潺潺;白昼听鹿鸣呦呦,夜晚拥繁星入梦;晨曦得见炊烟袅袅,黄昏但闻倦鸟归林。
36岁的村民阿桑就在这样的世外桃源长大,养牦牛、种青稞,如今又多了一项“开民宿”。“北京、上海、成都……哪里的客人都有,现在房间已经预订到七八月份了。”阿桑说。
阿桑走过南闯过北,随着村里游客越来越多,2017年,他决定返乡开办“云雾客栈”。
从出租家里的房间,到后来改造带有标准卫浴的民宿,再到今天与他人合作提供餐饮服务,阿桑已是打理民宿的一把好手。19间房每年能为他带来30万元左右的收入。
“村里搞旅游是把挣钱的机会送到了家门口。”阿桑说,村里之所以家家户户都办起了民宿,做起了旅游的生意,是因为有党和国家的政策“托举”。
过去,扎尕那作为迭部县最偏远的村子之一,山林俊秀却没法放牧也没多少耕地,去上百公里之外借牧放牛、外出务工是许多村民唯一的出路。
如今,这里的民宿遍地开花,还有外来客商投资兴业,每名村民都身兼数职:农民、牧民、服务员、经理……
“游客比森林里的树都多。”扎尕那村党支部书记班代交介绍,扎尕那景区去年接待了210万人次游客,算下来1575名村民平均每人接待了超千名游客。
高原风景与民族风情不仅吸引来了无数游客,也为这座青藏高原边缘的小山村赢得了国际美誉,2023年扎尕那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
班代交说,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村容村貌,让村民享受到增收红利,还提升了村里人的普通话水平。
32岁的班代次力经营着一家叫作“陌野”的民宿,正在忙着新修一间餐馆接待客人。“我们家世代放牧,如果旅游没有搞起来,我估计现在不是继续放牧就是外出跑运输,哪能在家里就当上小老板。”班代次力说。
据介绍,近三年当地累计投资5.8亿元,打造了服务中心、游步栈道、自驾营地等项目,扎尕那现已成为集石林、森林、田园风光等资源为一体的生态文化旅游标杆村。
在扎尕那景区的最高点,“那黑卡冰川滑雪场”建成不久,这里夏天牦牛遍地,雪后银装素裹,成了天然滑雪场。
滑雪场经理扎西才让说,扎尕那四季景色各有特点,滑雪场的建设既能吸引游客冬季来此滑雪、赏雪,也能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惠及当地群众。
每年从5月开始,八方游客在“石匣子”里享受“宝藏时光”,扎尕那也在发展路上继续“寻宝”。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崔翰超 刁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