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拉来“绥芬河”-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5/16

08:5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8版 家园

火车拉来“绥芬河”

2025-05-16 08:55:1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8版 家园

绥芬河景色。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国钰摄

  5月初,残雪褪尽,曾宛如黄色冬被般覆盖着田垄的秸秆被农机卷起,露出黑色的泥土,这片富饶的土地也仿佛在暖风中转醒。大平原已在身后,高铁窗外掠过高低错落的丘陵。又路过一片道旁坡沿上囤积成堆的原木,绥芬河站便到了。出站标牌不再是中英双语,而是中英俄三语,旁边的公路客运站干脆省去英语,红色的中俄双语标牌分列左右,分外醒目。

  走出站台,迎面一条大上坡。抬眼望去,阳光穿过阴云和湿润的空气,在道路尽头的山峦间投射下朦胧的光束。毕竟铁路再铺200公里就到日本海,大洋丰沛的水汽卷成薄雾,比500公里外哈尔滨传来的喧噪更加清晰。

  这是一座山城,想去什么地方都得经过一番“爬坡下坎”。绥芬河市地处完达山脉张广才岭余脉,城市海拔高低差可达六百米。远眺城市地平线,丘陵轮廓蛇行绵延,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大厦上闪烁的金色穹顶组成一幅和谐的画卷。

  1860年,历史在绥芬河市志上写下第一行记载。清政府曾实行禁关令,时间在这片宁静幽远、未加斧钺之地走得飞快。直到1901年,中东铁路东部线正式通车。当火车头排出的蒸汽掺入山间晨雾,钢铁动脉穿过原始密林连接起欧亚大陆,绥芬河市开始引起世人瞩目。

  绥芬河市因水得名,却没有“绥芬河”穿城而过。这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甚至拉来了“绥芬河”这个名字。设计之初,中东铁路沿绥芬河谷进入中国境内,这一站即为绥芬河站。后经勘查发现,原定地点地质结构复杂,不得已向北移动50公里,把车站设在小绥芬河上游山间谷地的山脚坡地上,仍沿用绥芬河站名。铁路通车后,沿线迅速城镇化,一条大铁路,改写了当地的发展史。

  此后近30年间,以绥芬河火车站为基点,一座边境口岸城市迅速崛起。中外商贾云集、各国使节齐至、各色旗帜林立,时人以“旗镇”誉之。侨民聚居带来浓郁的异邦情趣,俄式陡坡屋顶和金色洋葱头塔顶与华商青石砖楼上的砖券比邻。人们因火车而来,也最先将乡愁夯进路基,把期许砌入站台。老火车站灰白色的外墙由垂直壁柱划分,夹以曲线构图的山墙和窗户,典型的俄国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

  走入候车室,绿色钢梁屋架下,彩窗透出的流光照射在暖黄色墙裙上。室内宽敞明亮,比电影里明亮得多。《末代皇帝》第一幕在这里取景,也是真实历史的“取景地”。电影里溥仪自尽未遂的休息室如今已经封闭,透过窗子只得一窥老木雕上刷的新漆,就像我们从字里行间一窥当年旧貌——“1950年,溥仪由苏联边防军移交我国接收代表,路经绥芬河站去沈阳”。绥芬河,这座边陲之城,如同皮肤感知寒暖般敏锐地触摸着历史的脉搏,历史的斑斑点点也不过在它身上留下几行陈迹。

  它因中东铁路骤兴,也在战争中冷寂,作为中苏物资运输动脉短暂搏动又沉寂。但温暖北国寒冷的可以是火车蒸汽,也可以是吹向关外的春风。1986年,送往苏联波格拉尼奇内区的500公斤西瓜融化了冰封的边境线。来绥芬河的苏联人喊着“欠欠”(俄语交换的意思),用带来的苏联货从中国人手里换回所需的中国货。后来,许多中国人也开始背包往返边境内外,以货易货。

  当年的孩童如今已经长大,但说起当年事仍难掩兴奋。“当时我和朋友在街上走着,就有外国人拿东西跟我们换。朋友用一盒泡泡糖就换了一件貂儿!”当地家庭用具也以堪称领先全国的速度变得“洋气”。“这种俄罗斯漆器我可熟悉了,小时候家家户户基本都有一套。”很多家庭都用上了苏联钢笔、铜咖啡壶等物品。

  后来,主要过境商品变成了来自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及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原木,绥芬河市成为“中国木业之都”;再后来,原木进口受限,集装箱更多装运来自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零食、粮油以及日化产品,绥芬河市又成了“‘俄货’集散地”。“俄罗斯那么大,从西到东,从莫斯科到小村庄,中国企业跑遍了。”谈及创业经历,企业家慨叹不已,“去年到莫斯科参加展会,没见到什么新品类,中国企业把有出口资质的俄罗斯商品基本都开发了。”

  百年前,万福华在这里经营阜宁屯垦公司,兴办“中华市场”;百年后,中国企业让中国人能买到的“俄货”种类比“俄罗斯人日常见到的还多”。绥芬河好像从不缺创业故事,前人流誉,后人奋起,有多少风流人物?

  坐上回程的高铁,我想到《城市的兴衰》一书中说:“本土文化体现着一种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让城市发展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前行。”绥芬河伴铁路而生,随口岸发展,乘开放兴盛。她历经百年沉浮、世事变迁而依然耀眼的秘密,或许正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刻进骨血里的开拓精神。

  东方既白,阳光透过棚顶洒进车站。站台上已经没有了柴油的味道,也没有了火车头排出的雾气。动车组静静加速,这座始终与铁轨共振的城市,正沿着新时代的轨道奔向远方。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国钰)

责任编辑:史梦佳
关键词:中国人,城市,铁路,绥芬河市,俄罗斯,苏联,历史,一条,这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