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尝”出乡村善治新路-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5/16

08:56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7版 各地

擂茶“尝”出乡村善治新路

2025-05-16 08:56:57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7版 各地

 

 

  将一把茶叶、一把生芝麻研磨成膏液,加入沸水冲泡,再撒上一把炒米,一碗热气腾腾的擂茶便制作完成。作为广东深汕地区的传统食俗,擂茶是家家户户日常必备的饮品。记者近期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采访发现,过去,擂茶更多是出现在家庭聚会或邻里往来中,而现在,它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基层治理的创新平台。

  深汕特别合作区起源于2008年的深圳(汕尾)产业转移工业园,2018年正式进入深圳全面主导建设管理的新阶段,是深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阵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向东辐射的战略节点,辖区管理人口13.63万人。

  “近年来,伴随着合作区大开发大建设,机制体制不断调整改革,辖区内住户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特征,同时衍生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凸显,使得基层治理与群众服务面临诸多挑战。”深汕特别合作区组织人事局副局长王映彬说,2023年以来,当地组织部门创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式,将本地民俗文化和基层治理有效结合,探索出“擂茶会”工作法,找到凝聚村民情感的最大公约数。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街道洛坑村,这里住着上千村民,村民以养虾蟹、种植红薯为生。过去数十年间,由于村“两委”班子不团结、党支部软弱涣散,加上宗族派系、村民尚武等因素,矛盾错综复杂。“就连喜欢跳广场舞的60多名妇女也因各种矛盾被迫分成了好几支跳舞队。”洛坑村支书叶伟华说。

  村民之间的大事小事,只有摆在桌面上“谈一谈、议一议”,有商有量才能解决。过去,洛坑村的干部“无事不登三宝殿”,与群众的距离较为疏远。去年以来,叶伟华在洛坑村组织发起多个不同主题的“擂茶会”,邀请村民们一块品茶、一起聊天,变会议室里的“正襟危坐”为阳光下的“欢声笑语”,开“心”窗说亮话,让一件件矛盾纠纷亮在桌面上,化解于轻松的氛围中。

  把村里的妇女撮合到一块跳舞,是两届村干部都没有办成的事情。如今,叶伟华通过一碗碗“擂茶”的劝解,最终说服她们合成了一支队伍。2025年春节期间,洛坑村以“擂茶会”的名义邀请全体村民举办了首届乡村春晚。数十张方凳,几十钵擂茶,众人围桌而坐,一边品尝香醇的擂茶,一边话乡村发展、解矛盾纠纷、聊民生实事……

  不同于洛坑村的“乱”,地处深山老林的明溪村因为穷,村民们纷纷外迁,一度连村名都不愿提及。“村里最多时800余人,搬走后只剩下不到200人。”50岁的村主任张永平说。

  当“擂茶会”走进这个山村,村民们不再只是单纯地喝茶聊天,而是从家长里短聊到村里发展难题、政策困惑。从申请修建乡村公路到美化村容村貌,从邀请专家为村民讲技术、教方法到借助大湾区发展的东风拓展旅游业,明溪村党群、干群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进了共识、凝聚了合力。

  “去年端午节期间,镇上组织的13个行政村龙舟赛中,我们村龙舟队夺得了第一名。”张永平说,看似一场微不足道的乡镇比赛,但村里从来没有拧成这股高涨的精气神。

  通过创新探索“擂茶会”乡村善治模式,深汕特别合作区红罗村、百安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赤石镇和田寮村、红泉村等1镇11村获评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南香村等4个村获评“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我们创新推出的‘擂茶会’,不仅是民俗文化的传承,更是基层治理的实践。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搭建起党群、干群有效沟通的桥梁,改变村干部‘无事不登门’的工作方式,让基层治理更有抓手、更有温度、更具实效。”深汕特别合作区组织人事局局长彭戈说。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周科)

 

 

责任编辑:史梦佳
关键词:擂茶,村民,治理,合作,特别,基层,组织,矛盾,创新,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