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亚:会议摘要少了,民生笔记厚了
“以前大部分是会议摘要,现在写满了摊位坐标、规格和申领细则!”蔡龙翻开工作记录本,前半本是密密麻麻的会议记录,后半部分工工整整标注着“建设街停车场出入口空地2处”“跃进街建港新城北门3块”等字样。作为海南省三亚市天涯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他的笔记本变迁,成为基层减负的鲜活注脚——“以前一周跑会场,现在天天跑街巷”。
夏日三亚,烈日灼人。蔡龙蹲在群众街社区一处墙根下,在笔记本上记下居民的话:“买菜得绕到两公里外的市场,不方便!”“让那些推三轮车的阿姨卖点菜,我们买得也踏实。”
“既要市容整洁,又要烟火便民。”他在本子上画了个天平。当天下午,他就带着同事钻进了城区的背街小巷。“拿步子丈量宽窄,用眼睛找空地。”烈日下,后背湿透的衬衫印出盐渍,笔记本上却渐渐填满坐标:“群众街交通巷旁能挤五个位”“文明路美和家园小区门口有块空地”……
这场调研的起点,是2025年初天涯区的一记“减负重拳”——能合并的会议坚决合并,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精简。“以前一周至少3场会,现在一个月不到5场。”蔡龙翻着记录本,“以前记的是‘全区经济工作部署’‘规划编制要求’,现在写的是‘聚焦服务低收入人群,设临时摊点’。”
减负措施不仅让干部们轻装上阵,更让政策落地有速度——49个迷你公益摊位从调研到落地仅用20多天;6月17日,《天涯区关于设置迷你市场公益摊位(试点)的公告》正式发布,摊主陈大姐手机里就收到短信:“申请成功!摊位地点:建设街停车场,使用时间:早上6:00—12:00。”
从“躲躲藏藏”到“光明正大”,摊主的笑脸是最好的答案。“再不用东躲西藏了!”陈大姐把最后一捆豆角摆上摊位,紧锁的眉头舒展开。她算过账:以前四处“打游击”,每天凌晨4点出摊,早上7点收摊;现在有固定摊位,能卖到中午12点,“多赚的钱够给娃买奶粉了”。
更暖的是细节里的温度:摊主可一键申请免费摊位(早中晚三时段可选),卫生脏乱扣信用分;政府食堂对外开放,“两荤两素15元,米饭汤品免费”。正午,陈大姐卖完豆角,跟着蔡龙走进政府食堂,“烤鸭、排骨、炒青菜、西蓝花,15块钱吃得踏实!”红马甲志愿者笑着递上餐巾纸。
会风和工作作风“两变”后,工作方式有啥变化?蔡龙指着本子笑道:“以前记的是‘会议部署’,现在记的是‘老李建议增加摊位、林大姐问能否对脱贫户提供特殊政策’。”
政策落地为啥这么快?他翻到公告页:“民生议题优先开,审批流程‘并联跑’,我写完报告当天就批下来。”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蔡龙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笑脸:“这是昨天卖菜阿姨给的。”
合上本子,封皮上的磨痕清晰可见——那是走街串巷时蹭到的墙灰、菜叶和汗水。当会议室的座椅渐渐“凉”了,街巷里的公益摊位却“热”了起来;当会议摘要变成摊位坐标,减负的成效就写进了居民的菜篮子里。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赵颖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