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荔枝里的文明印记-新华每日电讯
首 页 电子报纸 草地周刊 调查观察 成风化人 评论 要 闻 综合新闻 新华深读 新华聚焦 新华体育 新华财经 新华国际 新华融媒 医卫健康 品牌说
首页 >正文
2025

07/18

14:25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0版 新华走笔

一颗荔枝里的文明印记

2025-07-18 14:25:1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0版 新华走笔

  南国奇珍果,千年荔枝红。

  今年是荔枝产量“大年”,岭南枝头硕果盈枝;又适逢《长安的荔枝》播出,一颗小小荔枝再次成为联结古今的文化锚点。

  这抹岭南甜意,从大唐贵妃罗帕间滚落,穿越千年风雨,最终落在寻常百姓果盘里。荔枝,既是自然之美的赞歌,也是时代变迁的镜像,最终沉淀为中华文明中一颗晶莹的文化硕果。

农耕文明刻度

  我吃第一口荔枝是20世纪80年代末,爸爸出差去广州,带回来一束带枝的荔枝。炎炎夏日,爸爸把荔枝浸在冰水中保鲜,剥开一颗,果肉莹白,香甜爆汁,从童年甜蜜至今。

  荔枝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好,更是农耕文明孕育的水果奇迹。

  荔枝,原产中国,盛于岭南。“荅遝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汉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的记载,是早期关于荔枝的文字记录,“离支”即荔枝。

  汉武帝曾在长安修建扶荔宫,尝试将岭南荔枝移植北方,但“移植百株无一生者”,印证了其对种植环境的严苛要求。

  千百年来,荔枝从“贵族水果”变成量产农产品,见证农耕文明演进历程:

  汉代注重驯化,从野生向栽培跨越;唐代侧重运输,从地方特产升级为皇家贡品;宋代技术成熟,如《荔枝谱》记载的嫁接法、品种分类技术,使荔枝种植规模扩大……20世纪中期,农业科研人员通过低位嫁接、矮化改良技术,进一步拓展了荔枝的种植版图。

  病虫害一直是影响荔枝产量的关键因素,也是曾经“十年九不收”的重要原因。荔枝椿象是主要病虫害之一,而它的有力克星——形似蚂蚁的平腹小蜂,可通过将卵寄生在荔枝椿象卵里,阻止其孵化出椿象幼虫。以虫治虫,农业科学家们遵循自然之道,探索田间治理哲学。

  古老农耕智慧,照亮现代荔园,联结历史与未来。

  现代基因编辑培育出抗褐变品种,图像数据采集、物联网数字化监测、智能水肥药一体化等农业技术,使“大小年”现象大幅缓解。在农业专家努力下,还能调节上市周期,极大缓解千百年来荔枝种植难题,使其从“帝王专享”变为“大众鲜果”。

  目前,我国荔枝品种超过600个。其中,以香甜、核小的中熟类型的“糯米糍”“桂味”“妃子笑”和晚熟的“香荔”等最为知名。

  农耕文明里,荔枝因其鲜美和不易运输保存,显得尤其珍贵,被写入诗歌,寓意美好。

  闽粤民间流传抛荔定情缘的习俗,荔枝成了爱情与烟火气的纽带。清代,民间因荔枝外皮形似“状元盔”,渐生“一荔夺魁”的祝福联想。如今,很多游客来到西安,依然要带一个写有“顺荔”的书签送给孩子。

  地域与耕作,风物和传说,在一颗小小的荔枝上交融传承,流转千年。

舌尖上的文明变奏

  荔枝味道鲜美,但因其“离枝三日味变”,让它的运输半径成为衡量技术与国力的标尺。

  鲜荔枝进贡始于东汉和帝时期,《后汉书·和帝纪》记载南海郡通过“十里一置,五里一堠”的驿传系统运送鲜荔,沿途“死者继路”,足见代价之巨。

  唐代,荔枝可看作权力滥用的象征。

  唐代为杨贵妃贡荔时,曾设“荔枝专驿”,若从蜀地涪陵出发,经快马接力、瓦罐蜡封保鲜,可三日抵达长安;若从岭南运输,则需更久,沿途“人马毙于路者甚众”。

  杜牧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叹息,让荔枝成了皇权滥用的隐喻;而白居易在忠州“自向庭中种荔枝”的诗句,则展现士大夫“造福一方”的民生情怀;张籍在《成都曲》中写:“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描绘成都荔枝成熟时的市井繁华,展现唐代商业与都市生活的繁荣。

  宋代,荔枝的滋味浸透着文人风骨。

  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豁达,将宫廷贡品化作逆境中的精神慰藉;欧阳修的“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借荔枝表达对仕途不得志的感慨;陆游“意中已想荔枝红”的牵挂,让荔枝成了地域乡愁的纽带。此时的荔枝,早已超越物质,成为人文精神的载体。

  今天,“冻眠锁鲜”让荔枝保鲜期从3天延长至1年,且解冻后仍保持八成以上鲜果风味,让荔枝从季节性水果,成为全年可及的消费品。

  乘上高铁,广西荔枝10小时可以到达西安;乘上中欧班列,广东荔枝72小时即可抵达欧洲,通过跨境电商更远销23国,昔日“一骑红尘”的奢侈,终成“一键到家”的日常。

  这场舌尖上的文明嬗变,恰是文明形态跃迁的生动缩影。

千年清甜滋味长

  千年前,荔枝道上的马蹄声只属于权贵;而今天,直播间里是荔农们用方言推介。

  岭南荔枝园里,老乡们一边讲述着千年古树的传奇,一边将新鲜荔枝麻利打包发往全国各地,演绎出文明共生的奇妙肌理。

  千年荔红,延绵不绝,日日新生。

  楼宇坊间,设计师以荔枝红为灵感,推出国风限定周边文创;音乐节上,电子乐与荔农山歌混搭,古老清甜在律动中发酵,折射当代生活的斑斓——它是清晨荔园沾着露水的希望,是写字楼里唤醒活力的甘甜,是艺术家们笔下的灵感源泉,更是连接城乡、融汇古今的信使。

  千年清甜,就这样在唇齿间流转,在创意中新生,于寻常巷陌、时代潮头,继续书写新时代饱满多元的文明注脚。

  从“卖鲜果”到“卖创意”,品牌通过IP联名与场景重构,打造出现代“荔枝经济”:荔枝冷萃、荔枝气泡水、荔枝冰奶等饮品解锁流量密码;荔枝慕斯、荔枝冰淇淋、荔枝白兰地等进一步拓宽消费场景;荔枝定制、年份荔、荔枝拍卖、荔枝周边……背后是千年文化积淀与现代文化的深度对话,是技术革新与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

  一颗小小荔枝,踏着数字经济浪潮走向世界,串联起完整的振兴图谱:从分拣车间的智能传送带,到包装线上的非遗纹样,再到文化节里的民俗展演,传统农产品编织多维经济网,调动百亿产业链,承载文化新表达,带来幸福好生活。

  试想再过千年,我们的后代无论身处何处,剥开一颗“妃子笑”荔枝,依然会说起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典故。而今天荔枝承载的繁荣美好,也将成为中华文明的新注脚。

  甘甜才下舌尖,诗句又上心头。我想起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台词:“只要诗在,长安就在。”

  跨越千年的甘甜,凝聚着文化认同的根脉,承载着家国情怀的温度,更映照着文明永续的力量。            

(作者:侯雪静)

 

 

责任编辑:冯明
关键词:荔枝,文明,文化,千年,岭南,长安,成为,技术,农耕,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