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让“降本”最终变成“卷死”供应商
近期,工信部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召开14家光伏行业制造业企业座谈会……一系列组合拳瞄准一个方向——整顿“内卷式”竞争,为行业下一场“及时雨”。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但长期打价格战、搞同质化的“内卷式”竞争,却是市场失序的开端。“内卷”消耗战中,极限降本最终的后果将是“卷死”供应商。压力看似转移,却沿着上下游的关联形成共振,产业生态成病态,供应链各个环节都将深受其害。一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企业主向记者自嘲:我们只要不被“拖死”,就会被往“死里拖”。
“价格战”犹如一个巨大漩涡,一旦转动,不论企业情愿与否,都会不由自主卷入其中。不少企业打“价格战”,并非生产效率、工艺技术达到可以降价的水平,而是通过挤压产业链上下游利润空间实现的,说白了就是“大企业卷小企业”。以汽车行业为例,有统计显示,国内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约170天,一些车企甚至超过200天,远超正常范围。这显著挤压了中小供应商的生存空间,一些零部件企业因此不堪重负。
在几乎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不惜牺牲产品质量,以次充好,损害消费者权益;还有一些抄袭者铤而走险,进一步伤害了行业的创新意愿。
产业链供应链是汽车产业发展的“筋骨血脉”,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环。供应商的生存状态不仅影响产品品质,更关乎产业链优化升级与行业协同创新。如今,汽车企业主动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对构建“整车—零部件”协作共赢发展生态、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的“降本增效”,目光应该更长远。企业应该致力于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协同关系——共享需求预测以稳定生产节奏,推动技术协作以提升整体效率,优化流程对接以降低隐性成本。真正的“降本”,是以双赢为锚点,追求全链条的效率跃升与价值创造。
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再次彰显国家维护有序竞争的决心。
链主企业如“大河”,供应商则如“支流”。链主企业当深悟“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的共赢之道。降本增效唯有扎根尊重契约、协作共赢的“土壤”,才能让产业链焕发生机与活力。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亦是市场经济的成熟形态。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陈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