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度约谈为何仍止不住外卖“价格战”
近期,外卖行业掀起多轮消费补贴“价格战”,热潮之下暗藏隐忧。表面看,外卖“价格战”做大了市场总量,释放了消费潜力,实则同质化的低价格竞争让平台企业与相关外卖商家陷入利润困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为引导外卖行业从“烧钱换流量”转向可持续的有序竞争,“价格战”期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两个多月内两次约谈京东、饿了么、美团,要求平台企业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
4月初,京东外卖上线“百亿补贴”;20天后,饿了么宣布投入超百亿补贴加入外卖大战。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约谈了三家外卖平台企业,外界期待外卖行业转入“品质竞争”。但一个多月后,淘宝闪购启动500亿元补贴计划,再度掀起行业“价格战”。
值得注意的是,7月18日约谈次日,上述平台的补贴大战热度仍然不减。不免让人疑问,它们是否真正理解了监管部门“审慎包容”的初衷?
事实上,这一轮价格战是在一个成熟市场里进行的存量博弈,并没有产生新的消费增量。以东部沿海某城市为例,该城市外卖单量规模涨了4倍,外卖骑手数量也成倍增长,但新用户却寥寥无几。
部分平台采取的大额补贴策略也造成了社会资源浪费。统计显示,近3个月,仅京东、阿里两家平台就在外卖市场投入800亿元补贴,相当于全国上半年出海投资总额的20%、上半年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所获融资额的80%。这些资源消耗在国内市场的“内卷”竞争中,既与行业发展的初衷相违背,也损害了上下游产业的长远利益。
两度约谈,外卖“价格战”却愈演愈烈,究其根本,是因为电商平台仍固守过时的竞争思维与路径依赖,试图用“低价换流量”的老套路应对外卖行业,将电商领域“双十一”“618”等节点靠大额补贴冲单、造峰值的模式直接套用。但外卖与电商存在本质差异:奶茶店、餐厅的单日产能有限,且消费时间窗口极短,难以像电商那样提前规划流量、协调工厂备货,这一策略的局限性显而易见。
“低价换流量”或许能短暂吸引消费者,却留不住长期用户,长此以往还可能导致行业结构性失衡,当补贴难以为继,商家的经营信心、行业的健康生态都会受影响。
监管部门的引导与规范,是推动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助力,需要超越“约谈-整改-反弹”的链路。约谈只是开始,平台治理更需立足于制度性的长效监督。有关职能部门应提升监管的靶向性与有效性,扭转电商企业的行为惯性,填补监管真空。相关政策出台后,还需预判并管控经营主体可能出现的变相应对行为,对负面案例及时通报披露,倒逼平台与餐饮企业将监管要求真正内化为自觉、外化为行动。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张晓雨)